![]() |
|||||||||||||
別老怪孩子不聽話2009-04-07 16:10:15 , 作者: 林沛玲 瀏覽數:2017
摘要:作者Phillip Mountrose ,譯者林憲正,台北新苗出版,2003
昨天(2006/11/29)在新社中學的一名高中生,被玉山高中的一群學生圍毆致死,這樣的憾事令其家人及社會大眾感到難過。在美國每年有六千個學年兒童死於兇殺或自殺,依據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的蓋爾史丹尼斯(Dr.Gail Stennies)博士所說:「最常見的動機是爭執。起因可能是人際煎、愛情的或財物爭執甚至是因一場體育活動所引發的爭執。」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學習明確的、具體的方法,能夠有合適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並解決問題,這樣將可減少許多親子間的衝突,並且建立溫馨幸福的家庭。
何謂溝通?根據韋氏字典的解釋是:「使人知道,傳遞給別人。」這是親子間很重要的功課。讓我們學習有效的溝通,促進親子間有效的互動。使孩子體會到我們是真正對他們有愛、有關懷、並且協助他們智慧成長的人,並且幫助他們能夠得到積極的內在信仰、責任感,愛與自尊。 每個時代的教養方式會有不同,在五零年代的父母,主張的教養方式是:「孩子有耳無嘴」,父母常常幫孩子作許多的決定。但現在的父母卻比較幸運,可以和孩子有較多的溝通,使雙方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,並且得到合適的解決方法,孩子可以成為我們的Goog job好伙伴,而不僅僅是小孩子而已! 所以我們一起來學習深度的溝通和問題的解決。 步驟一是辨認問題:是什麼在困擾一個人?讓孩子有時間說出他的感受,聆聽,表示對孩子的重視,也創造出一個解決問題和療養信任的環境。家人盡可能的給予孩子耐心與尊重,會使他有安全感和解決問題的信心與智慧。 步驟二是找尋對整個情況的感受:經由提問問題,發現孩子感到傷害與生氣的原因。情緒埋在我們的潛意識中,儲存在我們的體內,它們具有強大的力量,可以釋出或引導。我們需要妥善的處理我們的情緒,才不會被突發的情緒所擺佈。所以並不是用大人的話斥責或說服孩子,而是嘗試幫助孩子釐清;敘述他們的經驗和感受。幫助他們培養理解和自尊。 為了辨識感受,常常用「我覺得、、、」的句子,是表達自己強有力的方法之一。例如:「你把紙牌丟得到處都是,讓我看了很頭痛。」而不是:「你這麼大了,還這樣子都得亂七八糟,真的惹火我了。」 步驟三是顯示不良信念,孩子常會自認是受害者、無助和失控,覺得無法處理這個情況,別人使我生氣。古羅馬哲學家(Epictetus)說:「影響我們的不是事件的本身,而是我們怎樣看事件。」我們用我們的信念來過濾世界。例如視世界為殘忍地方的人,經常感到焦慮與恐懼;一個視世界為友善地方的人內心常感到冷靜,具有冒險性和信心。
步驟四是轉移形成良好信念。改變就在這時發生。大人可以協助孩子從原本的不良信念,轉換成開放、強化和自由的信念。從「我無法處理它」,轉變成「我能處理它。」孩子的心情就會從黑暗轉向光明。教導孩子能夠循著下列三個途徑,而有改變。 1、 從不良移轉到良好信念,實行真實。 2、 從不良信念移轉到良好信念,實行影響。 3、 實行改變,以轉移不良信念為良好信念。 步驟五是建立未來的遠景。孩子在大人的分析與鼓勵之下,不再覺得自己是無用者或受害者,而是能夠知道他如何去面對問題,使身心舒適的去看待以及處理問題。讓孩子有信的的想像:「我可以、、、」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實踐。 培養溝通技巧,可以運用五種工具: 一、 發問:你的問題引導孩子的答案,問題開發孩子的知覺與資源,以解決他自己的問題。發問的要點是:提問題而不是告知,允許安靜。 二、 聆聽:幫助孩子想得更好,和變得更聰明。聆聽的注意事項:要有耐心和專心,暫停判斷和批評,固定練習聆聽自己和別人。 三、 摘要:是「簡潔地記下重點」,正確的轉述孩子說過的話,化盡可能講得最少。 四、 引導:是「在路上領導或指揮,到一個地方或通過一個地區。」包括:用字彙幫助孩子,在選擇時指出相關性,提供實際的選擇機會,分享和披露你自己的感受與經驗。要注意孩子的年紀和成熟度,知道自己的界線,幫助孩子設定界線;要謙卑。 五、 非口頭的語言:有38% 的 溝通來自聲音,來自身體動作55%。所以溝通時要配合身體姿勢;語氣、音量和節奏;呼吸。 現代的孩子,面臨著新世代不同的考驗,讓我們用從天上而來的愛心、耐心與盼望,幫助孩子面對問題時,我們可以用更好的方法,與孩子溝通,並建立和諧的關係。我們可以與孩子共同走過他們的歲月,陪伴他們成長,並且得以分享他們的生命中的甘甜苦樂。 |
|||||||||||||
![]() ![]() |
|||||||||||||
![]() |
台灣星光品格發展協會 30080新竹市大學路81巷3弄13號2樓 Powered by TCC v2.0 Code © 2011 讚美科技 ![]() 管理登入 |